365会计学习网-免费财务会计学习的网站

主页 > 会计问答 >

襄阳初级会计工资多少

2023-07-14 09:44 会计问答

襄阳初级会计工资多少钱

襄阳初级会计的工资情况:

初级会计职称工资一般来说,在一线城市6000-8000元不等,二三线城市的工资一般是2000-8000元不等。

会计专业技术初级资格考试实行全国统一组织、统一考试时间、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试命题、统一合格标准的考试制度。

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

在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中从事会计工作,并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均可报考。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科目包括《初级会计实务》和《经济法基础》,各科目合格标准均为60分(各科目满分均为100分)。

初级会计考试,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

由全国统一组织、统一大纲、统一试题、统一评分标准。

初级会计考试科目包括《初级会计实务》《经济法基础》两门,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不定项选择题,全部为客观题。

参加初级资格考试的人员,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才可获得初级资格证书。

报考人员必须在一个考试年度内通过全部科目的考试,方可获得初级资格证书。

(一)考试报名时间。

全省报名时间为:2022年1月10日至24日。

(二)考试科目。

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设经济法基础、初级会计实务两个科目。

(三)考试合格分数线。

各科满分100分,60分及格。

(四)考试管理机构应当在考试结束后及时公布考试结果,通知考试通过人员在考试结果公布之日起6个月内,到指定的会计从业资格管理机构领取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二、领取证书所需材料。

  1. 合格成绩单据:成绩通知单(任意一科就行,没有打印的考生可以去职称考试管理办公室打印。

),一些地方不需要成绩单,不过建议最好带上成绩单!(这一条有的地方执行,有的地方不执行。

)

  1. 毕业证书、从业证:考生本人具备报名资格的学历(或学位)证书原件,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原件;

  2. 身份证件:考生本人的身份证件原件;

  3. 照片:近期正面免冠同底彩色照片,一寸二张、二寸一张(有的省要求二寸,有的省是一寸,张数各省市也有差异。

)

  1. 用钢笔或签字笔填写《资格考试合格人员登记表》一式二份(具体表样下载在当地证书通知上会注明,张数也会有差异)

(三)办理部门:当地人事考试管理部门(一般是人事考试中心职称办理窗口或者人事局职称科)。

(四)领证时间:一般在考试后的2个月以后,各地时间不一样,随时关注中国会计职称考试网带给您最新消息。

(五)工本费用:别忘记带钱!证书工本费一般是10元左右,但是有些地方已经取消了工本费。

2中级会计证怎么备考

反复学习强化记忆

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考生大部分都是兼顾考试与工作,有时候大家会明显感觉力不从心,记忆能力不如以前的情况,其实这不是我们的记忆能力降低了,而是,工作、生活中,进入我们大脑的信息太多而冲淡了学习的内容。

那么我们应该通过什么样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这就要求大家通过反复学习,来帮助自己强化记忆,建议是快速看书,然后通过做轻松过关一的习题巩固、理解和深化教材上的知识点。

分解学习点滴积累

由于大家平时的工作也比较繁忙,所以很难抽出大量整段的时间进行中级会计职称的备考,因此,大家就需要努力的从繁忙的工作和生活中挤时间,因为中级会计职称考试的知识并非系统性和连续性较强的知识,因此适合分解学习,这样反而会有助于学习和消化。

经过坚持,我们会发现,中级会计教材的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被我们完成。

同时也有助于减轻面对三本书的心理压力。

动态跟踪把握重点

近几年的中级会计职称考试,已经逐渐开始转变成对知识的引申和运用上,因此在考试结束后,有大部分考生,感到考题不再是难题,而是“做题”的含义,鞭策自己再做一遍。

3初级会计如何备考

培养实务思维,制定规律学习计划并实施

万事开头难,备考初级会计实务科目的知识也不例外,只有从思想的高度出发,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只有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才能更好地灵活运用到实践中去。

在备考复习过程中要结合老师的课程和讲义,把看书、听课和做题完美结合起来,地毯式学习基础知识内容的同时还要紧紧把握各章节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加深理解和记忆。

善于总结规律,通过比较法重点掌握

学习初级会计实务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很多考生都会在初级会计职称考试考前面临学过的知识容易遗忘,遇到类型题目不会灵活运用的问题。

想要避免这一问题最好的方式就是在熟悉相关知识点后注意梳理教材中的知识点,结合老师总结的规律及时归纳对比,掌握知识核心体系,再通过定期复习填充框架连接的主体内容,逐渐把陌生考点熟悉化以及复杂知识简单化。

先理解会计准则再记忆会计分录

初级会计职称考试知识点多而繁杂,仅凭借死记硬背很难通过也不利于日后工作中实际操作应用。

栏目导航